写冬天的诗句
来源: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宋之问
【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诗文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
作者:杜甫
【诗文解释】
兵车辚辚前行,马儿萧萧鸣叫,出征的战士都把箭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飞扬咸阳桥都看不见了。牵着衣服跺着脚拦在路边哭,哭声一直冲上高空。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的人,征人只说征兵太频繁了。有的十五岁就到北方防河,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边屯田。走的时候里常给他包头巾,回头时头发都白了还要戍守边疆。边疆上作战,血水流得像海水一样,皇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你没听说汉家山东地区二百多个州,千千万万的村落长满了野草。即使有强健的农妇拿着锄犁田,田亩中的苗长得分辨不清。又何况秦地的兵耐苦善战,与被驱使着的鸡犬没什么不同。您老人家虽然关心地询问,服役的人又怎么敢诉说心中的怨恨。而且今年冬天,没有让关西卒休息。县官急迫地索取租税,可是租税从哪里来呢。确实知道了生男孩是件坏事,反而是生个女孩好。生个女孩还可以嫁到邻家,生男孩长大打战只能命丧沙场。你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留下的白骨没有人收埋。新鬼烦恨旧鬼也一起哭,天阴下雨到处鬼声。
【词语解释】
干:犯,冲。
但云:只说。
山东:华山以东的关东地区。
敢:哪敢,怎敢。
恶:不吉利。
青海:青海湖。
啾啾:指鸣叫声。
【诗文赏析】
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益频繁,连年的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幸,更给中原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本诗谴责了战争,是一首反战诗,诗人先描写了生离死别的悲愤、仓促,然后用问答的方式抨击了帝王穷兵黩武的行径,表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示出这种苦难的原因,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全诗叙事参差错落,描写激越深沉,语言自然清新,音调铿锵有力富于强烈的感染力。
感遇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作者:张九龄
【诗文解释】
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本来可以推荐给嘉宾,无奈阻隔太多路途遥远。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
【词语解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诗文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作者:张谓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