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以前是食肉动物吗?

2025-08-06 09:53分类: 景点门票 阅读: 0

一、熊猫以前是食肉动物吗?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动物,但是它以食用竹子为主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虽然随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牙齿,它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上门齿呈弧形排列,下门齿呈一横列,第二对下门齿位置常靠后,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老龄个体的头骨上较为明显。犬齿的齿根粗大,而齿冠显得较短,齿尖不算锋利。第一对前臼齿极小,常见有一侧或双侧缺失的现象,第二对上前臼齿的前缘偏向内,后缘则偏向外,呈半斜位,第三、第四对上前臼齿的齿冠呈棱形,外侧有3个,内侧有2个齿突。臼齿被称为丘突型齿,咀嚼面特宽大,大致呈长方形,具大小不同的结节形齿尖,上臼齿有4个较大的齿尖,最后一枚上臼齿特大,向后延伸于颧骨的后部,冠面具有复杂的小棱形齿突,最后一枚下臼齿小,齿尖并不明显,位于下颔支前缘的内侧。一般食肉目动物的最后一枚上臼齿均位于冠状突基部的前缘处,而大熊猫臼齿的后移即可限制上、下臼齿的左右摆动,又可以增强咀嚼效果,但碾磨作用受到限制。臼齿的磨损上下不同,下臼齿的磨损始自外侧,而上臼齿则始于内侧,原因是左右上臼齿列之间的距离大于下颔臼齿列的间距。总的看来,它的牙齿与其他食肉类动物不同,却同草食性的有蹄类动物十分相似。

二、春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子有哪些?

1、春天在色彩绚丽的花丛里,蝴蝶飞飞,花儿招招,就像一群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2、春天在碧绿的森林里。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活像一把绿绒大伞。绿荫遍地都是,百花齐放,蜂飞蝶舞,一派万象更新的景色。穿过森林,来到了田野,田野里庄稼都尽情的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3、春天就在一曲曲美妙的歌曲中。不管是早上、中午、下午、晚上歌声随时会有,早上会为你报时,下午会有歌声,晚上睡觉时也有,当你难以入睡的时候,听见这一声声歌曲,可以让你入睡,做一个香甜的梦。

4、春风在我的脸上,春风在你的发梢,春风在他的眼眸,春风在人们的心里。

5、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一片片油菜花,像金色的海洋。碧波万顷的茶园吐出点点新绿。

6、春天就在小蜜蜂的手上。瞧,蜜蜂花丛采蜜忙,花儿仰脸对它笑。

7、春天在草地上,听,鸟儿在叫;看,草儿在向我们点头,花儿在玩耍,动物们在草地散步,我们在歌唱。

8、春天就在美丽的花园里。花儿伸了伸腰,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张开艳丽的花瓣,花心拿着这些美丽的花扇子,把自己包裹在一起,到了一定的时候她就会张开扇子,像一位女王一样坐在花里。还有的花半紫半红,花花绿绿真是太美丽了。

9、春天在我的鼻子里,我闻到了春的气息。

10、春天在天空,看,春风在跑,云朵在飘,太阳公公在向我们微笑。

11、春天在和煦的春风里。微风轻轻吹来,使人心旷神怡,凉丝丝地,而且风中还夹着一股芳香,清爽宜人。春风把山坡上的树木摇醒了,换上了新绿装,长出粗壮的枝干,开花了。

12、春天在竹林里,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

13、春天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春风吹来,又在阳关的照射下显得波光林里粼粼。

14、春天在田野里,春天在空中,春天在水中,春天和着泥土的芳香,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15、春天在刚发芽的柳树里,公园里的柳枝发芽了,嫩小的绿色的小芽就像春姑娘用神奇的华笔点缀着无数绿玛瑙。春风吹来,柳丝仿佛就是一扇门帘。

16、春天在田野里,春天的阳光那么暖,那么亮,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17、天在我们的耳朵里。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弹着优美的琴声;欢乐的鸟儿在为人们展示它们乐队的风采。

18、春天在窗边,花儿在唱,草地在绿,鸟儿在飞翔。

19、春天在和煦的春风里。微风徐徐,迎面吹来,使人心旷神怡,凉丝丝地,而且风中还夹着一股芳香,既爽人,又惬意。春风把山坡上的树木摇醒了,换上了新绿装,长出粗壮的枝干,开花了。

20、春天就在杜鹃花的嘴里。你看,杜鹃花正在欢快地唱歌高兴地跳舞呢。

21、春天在广场上,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有的迎风初绽,嫣然含笑。它们互相簇拥着,像一群羞涩的小姑娘在绵绵春雨中舞动纤细的腰肢,跳起曼妙的舞蹈。

22、春天在嫩绿的小草里,在刚刚发芽的树叶里,在清澈见底碧绿的湖水里,在明媚的阳光里,在孩子们的笑颜里。春天永驻在祖国的大地上,永驻在我们心中!

三、中国十大毒蛇是哪十种蛇?

白唇竹叶青、白眉蝮、眼镜王蛇、灰蓝扁尾海蛇、尖吻蝮(五步蛇)、金环蛇、银环蛇、原矛头蝮、圆斑蝰、舟山眼镜蛇。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气温温差大,物种丰富,毒蛇资源也很多,下面分享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毒蛇。

第一名(冠军):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

[学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再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若受惊扰就缓缓向水中游去.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竹叶青是常见的毒蛇,属管牙类.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为28毫克左右.捕食鸟,蛙,鼠类,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为卵胎生,7--8月产仔,每次产7--8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

[分布]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国外见于尼泊尔、越南等地。

第二名(亚军):白眉蝮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蛇目蝰科

[形态特征]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第三名(季军):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俗称山万蛇,过山峰,过山乌,扁颈蛇,大吹风蛇,英雄蛇,麻骨乌,蛇王,大眼镜蛇,大膨颈蛇,大扁颈蛇,黑乌梢等

[英文名] King cobra、Hamadryad

[形态特征]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 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40-50个,激怒时其前身1/2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

[中毒症状]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状烧灼似剧痛,10天后局部坏死。肿胀达于躯干持续约18天。全身水泡,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通常是咬后第5天出现。创伤要几个月才痊愈。

[分布]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xz。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南亚。生活于平原至海拔1000米的山区。

第四名:灰蓝扁尾海蛇Laticauda colubrina

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地区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第五名:尖吻蝮(五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

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粗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粗糙。

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分布]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第六名: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

全长12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

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 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

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第七名: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全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

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

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 m. multicinctus Blyth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 m. wanghaotingi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台湾、海南与香港。云南亚种仅见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及越南北部。

第八名: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

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

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

体长1米左右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

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

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尾具有缠绕性夜行性食蛙蜥蜴鼠 鸟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

第九名:圆斑蝰Vipera russellii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

食鼠类的小型哺乳动物卵胎生30--40最高的记录为63仔..

栖息于丘陵地带多见于稻田在通风凉爽或阴暗处...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国内分布:福建(诏安,泉州,惠安,仙游,南安),台湾(花莲,瑞穗,台东,高雄,恒春,圆斑蝰成功,屏东,台北),广东(韶关,广州),广西(南宁)。国外分布: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

第十名:舟山眼镜蛇Naja atra

[识别特征]全长1000~20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

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学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 mm。

[分布]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及香港。

上一篇:找一些国家的代表物。急

下一篇:海口的东寨港红树林是什么样的地方?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